近年來,常熟市以“海棠花紅”為引領,持續深化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常熟市人民法院堅持在“融合共治”中找準司法職責定位,緊扣人民群眾需求,不斷深化“海棠無訟”黨建品牌,將黨建勢能轉化為治理效能,構建獨具特色的多元解紛“黨建共聯、資源共享、訴調對接”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生動詮釋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常熟實踐。

2020年秋天,常熟市支塘鎮長橋村啟動“千村美居”工程,將胡、薛兩家間的近三米水泥路進行改造。工程完工后,薛家以“原宅基地邊界”為由,在道路中間設置木欄并澆筑水泥路面,將半數區域劃歸己用。此舉導致胡家門前排水管道受阻,每逢雨季積水成洼,日常通行亦受限制。雙方產生矛盾糾紛,歷經三年拉鋸,從言語爭執升級至肢體沖突,雙方多次報警。后來,網絡空間的互相攻訐更將矛盾推向法庭,鄰里情誼岌岌可危。

鎮村調解組織調查發現,雙方矛盾根源可追溯至30年前的老宅地界爭議,長橋村兩任村書記先后組織司法所聯合公安、測繪公司啟動調解程序,卻因薛家屢次拔除測繪標記樁陷入僵局。2024年4月26日起,村鎮調委會在支塘人民法庭的指導下,召開多次“海棠無訟”調解會。村委聯合鎮司法所在村委會召開村民大會,會上充分征詢了群眾意見并進行深入交流。同時,單獨聯系薛家,聽取薛家長輩關于先前自發澆灌老路及搭建排水系統所做的工作,收取薛家自己畫的圖紙作為后續工作的參考。經過“海棠無訟”服務團歷時九個月的情感疏導與證據梳理,終于在2025年1月迎來轉機——在充分調研原先道路情況的準備下,“海棠無訟”服務團結合兩家相關意見,村鎮聯系測繪人員對所涉道路進行了專業測繪,雙方均認可測繪結果。1月27日,“海棠無訟”服務團提出關鍵方案:將新修道路恢復至改造前狀態,由村集體承擔改建費用。

2025年2月22日,在支塘人民法庭、鎮派出所、鎮司法所、鎮信訪辦、鎮綜治辦、調解員、駐村律師及村委會工作人員聯合測繪公司人員與雙方當事人的共同見證下,施工隊依據測繪數據重新劃定公共區域:南北向12.5米長、1.2米寬的路面實施硬化,兩側安裝統一籬笆,北端增設排水窨井。五日后道路竣工,這場因15厘米邊界引發的三年紛爭,終在混凝土抹平最后一道縫隙時畫上句號。

農村土地糾紛從不是簡單的尺寸之爭,而是歷史積怨、鄰里關系與法律認知的糾纏。當測繪數據遇上“爭口氣”的執念,調解的藝術就在于把冷硬的法規化作有溫度的人情,更需要部門的通力合作,方能把多年的糾紛柔性化解。本案爭議雖聚焦15厘米寬的邊界,實則是農村傳統觀念與現代法治意識的碰撞。“海棠無訟”服務團通過三次測繪定分止爭,以“恢復原狀”的柔性策略化解“爭氣不爭利”的心理僵局,最終用0.6立方混凝土予以修復,這修復的不僅是破損路面,更重新澆筑了斷裂的鄉鄰紐帶。正如結案后“海棠無訟”服務團從當事人處收到的反饋那樣:“夜里聽見雨打籬笆聲,終于不再是揪心的動靜,而是法治與鄉俗共鳴的清音。”有時,一尺道路的重劃,丈量的是法治與鄉情交融的深度。“海棠無訟”服務團通過服務后的反饋機制,讓服務直達當事人心靈深處,亦讓這項機制不斷優化、行穩致遠。

該案通過“還原歷史事實—重建公共空間—重塑鄰里關系”的三階治理模型,為新時代鄉村建設中相鄰權糾紛化解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調解過程中形成的“技術支撐+文化認同+法治保障”工作法,有效平衡了個體權益與公共利益,實現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治理效能的雙贏。三米巷道的法治善治佳音,讓“六尺巷”的故事在常熟土地上,新添了一抹“海棠花紅”的新時代印記,讓“海棠無訟”服務團的法治愿景在這個春天盎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