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現出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工具現代化的趨勢。青少年犯罪的類型多為暴力型案件、侵財型案件、性犯罪案件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案件等。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許多專家學者和司法工作者都對此作過深刻的剖析,這里不再贅述。本文試就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作一些探析,以期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

一、欲求不滿的心理導致行為的反社會性

“欲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動賴以進行和發展的主觀因素,“欲求不滿”是引起人們行動的重大原因之一。它既是人類進步、科學發展的一種動力,但又是造成犯罪現象的淵源。“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欲不可盡”。人的欲又分完物質的和精神的。正是這種欲望或與欲求,才推動一個人去追求種種物質和精神的利益,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如果一個人能夠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通過合法的途徑獲得物質的和精神的利益,那么就會為社會所允許。我們提倡勞動致富、合法致富就是這個道理。但也有那么一些人為了追求物質和精神的利益,采取損害國家、集體、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如搶劫、搶奪、盜竊、詐騙、貪污、受賄、賭博、走私、敲詐勒索等等。因此,就產生了某些違法犯罪現象。

青少年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階段,面對市場經濟大潮下出現的一些“物欲橫流”、“紙醉金迷”的社會現象時,不能把持自己,盲目拜金,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享樂思想嚴重,一味地追求吃喝玩樂。有的人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了一種極端有害的品質:即不僅要使自己滿足所感到的任何一種需求,而且不把自己的需求同必須要經過辛勤勞動聯系起來,從而無法建立起“權利與義務”觀念,更不會用理智和行為規范來約束自己。對于需要(生理的和心理的)無休止的追求,由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所限制,在極端利己的思想支配下,加之青少年自控能力較弱,就必然要采取非法的手段去獲得.而凡是采取了非法手段滿足自己需要的人,不管其主觀愿望如何,都必然要從不同的途徑跌入罪惡的泥坑.謝某,,15,初二學生,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隨著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家長無法滿足其過多的要求,他便偷偷地配了一把鄰居家的鑰匙,先后幾次到鄰居家偷東西都未被發現。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他又潛入鄰居家偷東西,這時鄰居家上高中的女孩孫路(17歲)突然回家,他被堵在屋里。他為了殺人滅口,殘忍地持菜刀砍了孫路三十多刀,血肉模糊,摻不忍睹。再如,16歲的喬某輟學后無所事事,整天跟年齡相近的當地少年余某、李某等在一起廝混。有一天,喬某同余某一道來李某家里玩。李某向二人炫耀說家里有幾萬元錢,并讓喬某二人在屋里“找找看”。不多會,余某果然在墻洞里找到了用衛生紙包裹的四萬元現金。三名少年隨即又把錢塞回洞內。兩天后,喬某趁李某家中無人之機將四萬元現金全部盜走。喬某用這筆錢給自己購買了一部手機和摩托車,為討好在某中學讀初中的“女友”,喬某先后為其購買兩部手機以及高檔服裝等。出手大方的喬某還經常租車帶著一幫“朋友”到縣城大吃大喝、洗桑拿甚至嫖娼。至李父發現家中巨款不翼而飛,遂報警將喬某抓獲,僅一個月時間,喬某竟然已揮霍掉一萬五千元之多。所以,一些青少年養成了不勞而獲的惡習,物質欲望惡性膨脹。為滿足其揮霍的需求,他們往往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道路,而偷到或者搶到的錢很快就會被他們花在喝酒、抽煙、玩游戲機、泡網吧、賭博甚至嫖娼上。這樣就形成了作案??揮霍??再作案??再揮霍的惡性循環。

二、性心理不健康導致行為的沖動性

性欲,人人有之。這是生命中的正常現象。每個社會成員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時,性腺開達,第二性征出現,性開始逐漸成熟,到了青春期在心理特征上,明顯體現出性意識和對異性的關注逐漸增強了,這是青少年一個典型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在性欲問題上的另一個典型的心理特點,表現為對有關兩性問題的認識對外界、對自己的家長、老師和親友表現為“閉鎖性”。許多家長和老師對于自己的子女和學生的兩性關系問題,錯誤地認為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長期以來許多青少年對于性欲和性知識處于愚昧無知和自己啟蒙階段。想了解,又無從了解;有苦悶又不敢與人商量。由于得不到外界和長者的正確幫助和指導,這樣在一些不健康思想和急于探索兩性秘密、體驗性生活的強烈性欲要求支配下,加之黃色書刊、淫穢錄像、色情網站、桑拿、按摩、發廊等場所或明或暗色情服務等,無一不對未成年人產生教唆和誘導作用,使青少年產生性的沖動性,就會很自然地成為兩性罪錯的生理??心理因素。自制力差和缺乏性知識的少男少女,輕則發生手淫和不時產生淫亂思想,重則猥褻、強奸婦女、流氓奸宿,傷風敗俗,擾亂社會秩序,從而走上犯罪道路。如15歲盧某、14歲沈某輪奸一案,盧、沈二人原是同學,兩人一起到縣城玩耍時,在一家“保健品門市”內,花10元錢買了兩包據稱是“女性專用”的性藥。他倆打算回家后找個女的“試驗”一下,并確定了兩人的小學同學小A為目標。一天下午,盧沈二人在鎮上一家個體旅社訂了一個房間,當晚兩人在鎮上中學門前等到了放學的小A。小A經不住倆人的花言巧語,打算與他倆“說一會話”就趕回家。到旅社后,沈某偷偷地將兩包性藥全部倒入一杯白開水中,讓小A喝下,后又讓她喝了點白酒,不久小A昏迷,盧某、沈某先后將其輪奸。再如15歲的劉某聽說縣城里舉辦“山羊節”,特地趕來看熱鬧,后來在一家錄象廳內看了大半天黃色錄象,晚上又喝了幾杯酒。想起錄象中的鏡頭,劉某邪念頓生,便騎著自行車在大街上轉悠搜尋目標。一直轉到凌晨零時20分,劉某見23歲的某廠女工方某下夜班回家,遂尾隨方某至城外偏僻處,將其拉進附近麥田中,模仿黃色錄象中的語言和動作施暴,因方某拼命反抗并呼救,劉某才倉惶逃走,后被抓獲。

三、道德觀念不清導致行為的盲從性

道德是存在與人們觀念之中,評判人們行為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真與假等行為規范。道德體現了一個人對周圍環境總的態度,它既體現在一個人的情感與心境中,同時也在他的行為、行動中顯露出來。所以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行為就組成了道德結構的三要素。不同的個體,由于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水平上都有差異,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道德結構水平是不一致的。有的是屬于人中豪杰、為人師表,道德結構的水平是高級的;還有一些人在道德結構三要素中,不僅各種要素的發展水平低,而且三者之間的配合也是不緊密的因此這種人在某些外界誘因的影響下,是最容易產生犯罪行為的。

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犯罪是由于道德觀念不清造成的。由于社會、家庭、學校長期疏于于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沒有在一些青少年中確立。有些人美丑不分、善惡不辨,有的甚至以丑為美,擇惡而為。他們追求的是吃好、玩好、穿好。他們認為“人生在世,不玩不樂,等于白活,”“青春不美,死了后悔”。在顛倒了的道德觀念支配下,有的青少年“哥們義氣,”不管“哥們”的行為是否違法,而“為朋友兩肋插刀,”盲目地走上犯罪道路;有的青少年以打人取樂,尋釁滋事;有的受“杯水主義”思想影響,在兩性問題上尋求刺激,不顧社會公德,亂搞兩性關系;有的交友不慎,染上惡習,積習難改,從而走上犯罪道路。比如一些流失生、輟學生,既無所事事,又無人管束,加之道德觀念不清,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受到壞人教唆、引誘,或者交友不慎,稍遇不滿,便逞強斗狠,持械斗毆。有的竟然說:“在社會上混,就得這樣。”

 總而言之,青少年處在人生重要時期,各種心理素質都非常脆弱,可塑性非常大。要遏制住青少年犯罪上升的勢頭,不僅要打擊,而且重在預防。預防青少年犯罪,不僅打黃掃非凈化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針對以上分析的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點,我覺得對青少年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教育。

(一)加強對青少年理想和道德教育,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要堅持不懈地對青少年進行共產主義理想和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培養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幫助青少年確立為人類樂于奉獻的人生觀。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青少年自身免疫力。正如著名電影演員趙子岳曾在北京少管所對少年犯說的那樣“人的腦子里有兩個玩意兒是很活躍的,一個是正確的玩意兒,一個是錯誤的玩意兒,它們在腦子里斗來斗去。你們之所以到這個地方來,就是錯誤的玩意兒把正確的玩意兒斗倒啦。正確的玩意兒的道理是,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我如果要享受你的東西,必須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而錯誤的道理則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要經常把錯誤的玩意兒壓下去,那樣做了,你就會成為一個好青年。”一個有著崇高的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青少年,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就會“止欲達滿”,就會端正人生的航向,就會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把畢生的精力奉獻于人民,奉獻于社會。

(二)加強對青少年青春期心理衛生和性生理知識教育,確立正確的性道德觀念。實踐證明,對青少年絕對封鎖一些人之常情和人的生活中早晚會遇到的問題,把這些看作是青少年的禁區,是極為不妥的。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遠遠超過了你所要回避的禁區。有許多影劇院、錄象廳門前掛著“兒童不宜”的招牌,卻招來了眾多的青少年觀看。所以,必須重視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心理衛生和性生理知識教育,使他們能夠正確地對待由于青春期來潮時所帶來的生理、心理變化,學會用正確的思想觀點和高尚純潔的情操來節制自己的生理欲望,引導青少年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或工作上,開展高尚的娛樂活動,自覺抵制不健康的東西,慎交朋友,增強預防犯罪的能力。

(三)加強對青少年法制和紀律教育,確立遵紀守法的觀念。法律和紀律都是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律知識普及教育和紀律教育,要使青少年懂得哪些是法律和紀律允許做的,哪些是法律和紀律禁止做的,哪些是法律和紀律規定必須做的,確立“權利和義務”的觀念,享受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青少年時刻用法律和紀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